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建院七周年·教学成果巡礼丨以评促建·课程思政教学篇

发布时间:2023-09-14来源:教务处

【编者按】七载跫音育桃李,弦歌不辍赋新篇。这七年,学院本科育人成效显著,形成了弥足珍贵的中俄合作办学经验和“三优”人才培养体系。七年来,我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本科教育底色,聚焦本科人才培养,奋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本科教学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龙江乃至国家建设发展输送一批高素质人才,为我院加快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等音乐学府提供了重要支撑。值此学院建院七周年之际,宣传统战部与教务处联合推出“建院七周年·教学成果巡礼”系列专题,持续分享学院七年来在本科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等方面的特色亮点,总结凝练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本期分享第四篇“建院七周年·教学成果巡礼丨以评促建·课程思政教学篇”

课程负责人:音乐学系主任 王岩教授

课程名称:《中国音乐通史》一、总体设计《中国音乐通史》

课程于2020年获批黑龙江省课程思政课程,是音乐学系音乐理论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经过3年建设,课程形成了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价值观为方向,以服务学生专业化发展为主线,以组建“德艺融合”的双导师团队为突破口的课程建设模式,紧紧把握教师、教材、教法以三个维度,搭建师生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空间。二、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团队由王岩教授、陶亚兵教授、林媛教授、李然教授4名主讲教师组成团队。团队高水平科研反哺保障了优质的课程教学,团队共同研究教学问题,建设课程大纲,共同编写教材,共建教学资源,破解中国音乐史思政教学难题。团队教师多次获得优秀论文指导教师称号,林媛指导的本科生赵凯所作论文在中国音乐史学会中获得本科组优秀论文。三、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本课程为“三优”音乐艺术新知的培养目标服务,通过对中国古今音乐历史文化的学习与鉴赏,主要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和德育三方面素质。课程以理论研究为导向,从历史、文化等维度设计课程内容,侧重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运用“文、谱、图、音、像”等多种材料和启发式、讨论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构建“讲、听、看、论”四位一体的立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开展现场教学,开发利用音乐博物馆、图书馆和历史遗址及现存文献图谱音响等优质资源,实现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模式。2020年课程出版教材《乐史精粹》。2022年,林媛教授指导学生赵凯在中国音乐史年会高校论文评比中获得优秀本科论文奖。

1883A

课程负责人:民族声乐系主任 谢艳丽教授

课程名称:《民族声乐课程教学》一、总体设计《民族声乐课程教学》

课程于2021年获批黑龙江省课程思政课程,是民族声乐系音乐表演专业(民族声乐表演)的专业主干课程。二、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由谢艳丽教授、张东教授、栾岚教授、王庆辉教授、董春林老师等组成。荣获黑龙江省“德艺双馨”艺术家荣誉称号1人,黑龙江省第十三届劳动模范1人,黑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青年人才获得者2人,黑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2人,黑龙江省优秀教师1人,黑龙江省教育系统师德先进个人1人,黑龙江省首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二等奖获得者1人、三等奖获得者1人。三、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在建设期间,教学团队深入开展红色基地参观的实践活动,加强重唱与合唱演唱红色歌曲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人精神中蕴含的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课程将思政内容贯穿于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培养方案、教案设计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以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为方向。多年来所培养的学生多次代表黑龙江四次参加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原文华奖)声乐比赛展演,指导学生获得省市级以上一、二、三等奖累计400余项,其中国际及国家比赛一等奖10余项,省级比赛一等奖50余项。

188D3

课程负责人:民族声乐系教师 栾岚教授

课程名称:《民族声乐(主科)Ⅶ》

一、总体设计《民族声乐(主科)Ⅶ》于2021年获批黑龙江省课程思政优秀课程。本课程所选曲目从内容和思想性上严格把关,做到因材施教传授声乐理论知识,根据不同学生的嗓音特点和技术能力选择不同的作品,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在作品中融入思政教育,实现价值塑造。课程思政建设改革路径和重点是做好课程设计,强化育人理念;深化课程改革,发挥民族声乐专业特色,在教学方式、内容、理念上实施“课程思政”全方位课程改革;丰富教学方式,注重隐性教育协同育人,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思想政治教育。二、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团队由栾岚教授负责,谢艳丽教授、石元波教授等主讲教师组成,组建双导师团队,共同研究教学问题,建设课程大纲,编写教材,共建教学资源,解决民族声乐教学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难题。团队教师多次担任国家级、省级声乐比赛、课程思政课程比赛指导专家。三、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抓住民族声乐主科课程改革核心环节,挖掘梳理本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对接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全过程。在“润物细无声”的歌曲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的精神指引。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树立专业自信,同时增强理论自信、文化自信。2023年,教学团队即将出版教材《新时代民族声乐经典作品选》,指导多名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声乐比赛获得大奖。

17D8C

课程负责人:声乐歌剧系教师 金虹教授

课程名称:《美声(主科)Ⅶ》

一、总体设计《美声(主科)Ⅶ》课程于2022年获批黑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是声乐歌剧系音乐表演专业(美声方向)的专业主干课程。经过3年建设,课程形成了以提升学生音乐及审美素养,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价值观为目标,以服务学生音乐表演专业化发展为主线,以组建“中西融合”的双重声乐知识为突破口的课程建设模式,紧紧把握教师、教材、教法等多维度教学方向,搭建中西方音乐文化相结合的声乐空间,力求打造真实有效的“洋为中用”的课程平台。二、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主讲教师为声乐歌剧系金虹教授,通过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2018年金虹教授参与的教改成果获得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22年《美声(主科)Ⅶ》获得第二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同年获得太阳集团7237网站教学成果奖、“歌声中的传承——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幽兰操》演唱教学”获得学院首批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心随乐意——声乐作品《幽兰操》《歌》演唱教学”获得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一等奖;2023年3月在第三届太阳集团7237网站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023年5月获得第三届黑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正高组二等奖;此奖项为太阳集团7237网站在该赛事中最好成绩。三、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经过本课程教学实践,金虹教授的学生2022年在第八届孔雀杯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展演中获得研究生组“银孔雀”;2023年在第十届高等艺术院校全国歌剧声乐展演中获得三等奖一项、优秀奖多项。

17F55

课程负责人:教务处副处长 林岩教授

课程名称:《圆号(主科)》

一、总体设计《圆号(主科)》于2022年荣获黑龙江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是管弦系音乐表演专业(圆号)的专业主干课程。本课程创新教学内容与形式,深入挖掘“音乐中的红色基因”,以党的历史、党的理论、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每学期至少有三节课是以中国共产党发展进程中各个历史时期的红色经典音乐为授课内容,以红色经典音乐曲目讲解与排练为基础,采用学生独奏、重奏的形式,有机融入音乐作品分析、音乐创作背景,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党史、学习党史,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热情,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教学团队建设该课程主讲教师为林岩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音乐表演专业(圆号)方向专业主科教师,曾获香港国际艺术家音乐比赛器乐组一等奖。多次参加国家大剧院交响音乐会、哈尔滨之夏交响音乐会等大型演出。主持、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5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高水平音乐专业论文10余篇。三、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多举措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大学生代际特征和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变化,立足新时代所面临的新的理论诉求和实践需要,通过优化课程内容,转变话语方式,接洽学生需求创设语境等方式调动学生主体性,增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参与资源挖掘和讲解的主动性。本课程已培养多名学生在国内外专业比赛、展演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181AB

课程负责人:钢琴系教师 杨欣教授

课程名称:《钢琴A》

一、总体设计《钢琴A》课程于2022年获批黑龙江省一流课程,是音乐学院非钢琴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发挥艺术教育优势,从艺术美的角度自然切入教学,形成了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价值观为方向,以服务学生专业化发展为主线,紧紧把握教师、教材、教法以三个维度,搭建师生理论教学与实践空间,打造课内外一体化课程平台。二、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团队由杨欣教授、王瑛教授、石丹副教授、许晓薇副教授、薛吉辉5名主讲教师组成,共同研究教学问题,建设课程大纲,共同编写教材,共建教学资源,破解钢琴基础课教学难题。课程团队教师多次参加全国钢琴基础课教学研讨,多次担任国内、省内比赛指导专家,指导学生在KAWAI钢琴比赛(黑龙江赛区)、李斯特钢琴比赛(黑龙江赛区)、中韩钢琴比赛(黑龙江赛区)获奖。三、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把握学生特点,提倡因材施教,通过对学生的专业程度、性格特点、成长过程、学习状态、理解能力、目标理想等方面的了解,针对学生个人特点制定因材施教方案,确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中国作品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真正做到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思政相关内容有机融入钢琴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社会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达到“三优”人才培养目标。

17254

课程负责人:艺术学系教师 李岩松教授

课程名称:《中外音乐交流史》

一、总体设计课程于2021年获批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该门课程围绕“三优”人才培养目标,有机融入中外音乐交流史理论知识教育和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理解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教学团队建设主讲教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发挥我院中俄合作办学资源优势,创新课程教学内容,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引导学生在理解多元文化的同时,培养刻苦钻研的劳动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助力学生成长为“三优”复合型人才。三、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程讲授,让学生系统了解音乐文化与国际环境的关系,了解政治对文化传播的统领作用,掌握文化艺术与国际关系、社会环境与文化传播、文艺研究与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等内容。具体分析音乐文化与政治、国家赋权、政党国际形象塑造、政治思想传播的张力、政治主体的素养的关系;分析文化艺术与社会赋权、文化传播生态、对等传播关系、不对等传播关系、文化交流致教育变革、大数据流变等的关系等一系列内容。

17C97

课程负责人:管弦系教师 张可涵

课程名称:《室内乐》

一、总体设计《室内乐》课程于2022年获批太阳集团7237网站院级一流课程,是管弦系音乐表演专业(弦乐方向)的专业主干课程。本课程思政将学术研究、音乐创作、艺术实践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着力于优化音乐作品的思政研究,引入体现龙江地域文化和新时代精神的作品。

二、教学团队建设

课程由张可涵讲师担任主讲教师。参加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弦乐艺术表演人才培训;黑龙江省高校师资培训的第四十期黑龙江省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卓越计划专题培训班;黑龙江省第六期归国留学人员培训班;黑龙江省第十五期青马工程培训;黑龙江省研究生课程思政培训会;黑龙江省委组织部、省委党校第二期全省青年人才“深悟新思想、建功新龙江”国情省情研修班。三、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课程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演奏法创新、作品创新、教学法创新。学生先后参加“东北亚文化发展省级协同创作中心成立启动仪式”“港澳与内地青年研究营太阳集团7237网站专场音乐会”“管弦系‘启航’教学质量展示之精品音乐会”“清风颂廉政作品音乐会”“‘我和我的祖国’主题音乐党课”“全国声学研究大会闭幕式”等活动。

文字、图片来源:教务处

编审:宣传统战部(党委教师工作部)

【关闭】


Baidu
sogou